身為全球最知名的現代與當代藝術機構的龐畢度中心,秉持藝術舞台全球化的觀點,堅守在多元世界中展開文化對話的原則。

龐畢度中心為全球數一數二現代與當代藝術美術館,且為歐洲之首,收藏品之廣泛與豐富自然不在話下,本中心也深信我們的收藏,可以作為促進各國人民相互瞭解的絕佳工具。而正是本著這種精神,龐畢度中心已於2006年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並向臺灣民眾介紹本中心最重要的新媒體與錄像作品收藏。該次展覽非常成功,吸引了逾十萬人次參觀。

今年有幸再度與臺北市立美術館締結夥伴關係,我們感到特別高興,僅在此代表龐畢度中心向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全心投入致上謝忱。同時在臺北市及市長,以及許多私人機構,尤其是祥瀧股份有限公司和寬宏藝術管理公司的協助下,「桃花源記:龐畢度現代收藏展」此一重大計畫方得以實現。

自二十世紀初以來,本中心便廣邀訪客透過「阿卡迪亞」,展開西方藝術史穿梭漫遊之旅,但願這種漫遊,充滿驚喜、感動、讚嘆。這次展覽也對現代人身分提出質疑,身分問題經常令西方相當頭痛,但也成就了許多遊走於懷念黃金時代,與追求美好未來之間的想像。

各個時代的藝術家將當代最敏感的疑問表現出來,將這種介於過去與未來間的拉扯,以自己的方式演繹出來,呈現方式層出不窮,每每出人意表。此番展出由龐畢度中心的國立現代美術館副館長迪迪埃‧奧當傑(Didier Ottinger)擔任策展人,他讓「阿卡迪亞」這個主題更為清晰:此乃神話之境,烏托邦之地,既是難以捉摸的夢境,又是對未來許下的承諾。

人與大自然、人與藝術在「阿卡迪亞」這理想國度中和睦相處。孰不知「阿卡迪亞」不僅僅出現在尼古拉.普桑及其知名畫作〈阿卡迪亞的牧羊人〉的法國古典主義中,其實也一直縈繞在現代想像裡。「阿卡迪亞」宛如一條導線,將我們引向從波納爾到馬諦斯,從布拉克到畢卡索,從雷捷到畢卡比亞,從米羅到伊夫.克萊因的藝術天地。此番展出將近八十件作品,或平靜或狂熱,或幻覺或憂鬱,或嚴肅或嘲諷。至於藝術家所提出來的重要問題:尋求人類與世界彼此妥協,人類與大自然關係和睦,我們也感同身受,因為今日眾多跡象在在顯示,這些都迫切需要重建。

龐畢度中心希望透過「阿卡迪亞」展覽達成願望:讓最多民眾分享此一令當代藝術家著迷的疑問;讓藝術家展示自己是如何表現這些困擾人心的問題,如何將其賦予新意,開闢出前人所未曾想到過的表現途徑。而正是透過這種深具個人色彩的獨特方式,藝術家化身成宇宙信使。

亞蘭‧瑟班(Alain SEBAN)
龐畢度中心主席

作者介紹:
亞蘭‧瑟班(Alain SEBAN)龐畢度中心主席

以上是龐畢度中心主席對這次展覽所說的話

在我看來這是一次難得的展覽

我覺得大家如果有時間一定要快去看哦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日9:30至17:30, 週三、週六延長至20:30

 

以下是我的小小心得

雖然已經選了一個人比較少的時間去

但是人還是超多的

還好遇上了一位很棒的解說員

每個時期的藝術家都有追求

比起作品的光影比例和寫實

這次展出作品的核心思想我想是心靈的追求

藉著作品表達出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

推薦幾幅我個人最愛的作品

1.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 快樂的鄉村風景001.jpg

根據專門研究杜布菲的比利時藝評家羅侯(Max Loreau)說,〈快樂的鄉村風景〉是杜布菲於1944年夏季所畫的,比他首度於賀內‧德胡安(René Drouin)畫廊開個人畫展(1944年10月20日 – 11月18日)的時間點稍微早了一點。杜布菲在〈城市及鄉村木偶(Marionettes de la villes et de la campagne)〉系列中展現許多很有特色的線條,〈快樂的鄉村風景〉就是其中一幅:故意畫得很笨拙的一幅畫,好像是小孩子畫的,完全棄透視法於不顧,使得這幅畫帶有方塊和線條的特色,由於使用鮮豔的顏色,所以色調非常強烈,並且顏色並不符合所繪物件本身應有的顏色。雖然他的風格明顯與他那個時代的藝術創作非常不同,但在某些方面,杜布菲的作品還是保留了他那個時代、他對前衛追求的痕跡。也就是說,杜布菲的畫回到童稚般的自發性,這正是戰後畫家的參考人物保羅‧克利(Paul Klee)所大力宣傳的;而且還表現出他對心理病理學的興趣(後來超現實主義大將安德烈‧布列東在〈瘋人藝術 – 關鍵所在(Art des fou, la clef des champs)〉一文中也強調這點);畢席耶(Roger Bissière)的「原始」畫風,以及薛薩克(Gaston Chaissac)的作品組成了這支「笨拙」大隊,誠如畫評家雷昂‧德剛(Léon Degand)所強調的,這些作品勢必會「強行帶給繪畫一種新價值」(《法蘭西文藝報》,1945年2月3日)。拒絕透視法同樣也很弔詭,透視法是繪圖中很重要的一環,杜布菲加入傳達非西方文明的行列、以孩童般的眼光來介紹世界(這個世界裡任何東西不加掩飾、都很直接),以找回塞尚畫風中對平面感的要求,因為這種平面感大多都在當代藝術中屈服了。不過杜布菲是利用顏色來表現形象與否,而不是像莫里斯‧艾斯塔夫(Maurice Estève)或布拉姆‧凡‧費爾德(Bram van Velde)那樣刻意做出一些非常出人意料之外的安排,他們兩位跳脫傳統巴黎派的紅藍雙色調,但杜布菲卻優先選用激烈色彩的表現手法,近似於〈地鐵(Le Métro)〉一畫中的鮮豔色彩系列。雖說杜布菲作品獨樹一格,跟所謂的當代東西所追求的很不一樣,其實一開始他的畫法並沒這麼特別。「使勁帶領靈魂脫離它一般常走的途徑的巢臼。」杜布菲如此寫道:「帶領靈魂到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習慣機制不再運作,日常常規遭到打破,於是一切都會出現新意義,充滿了回音、迴響、和聲,這些才是藝術作品該有的行動。腦袋會因驚嚇而震盪,像箭豬一樣被這種讓人渾身不舒服的驚嚇嚇到,全身的刺都豎了起來,精神全部作用都因而覺醒,它的所有警鐘都因而敲響。」

或許是因為杜布菲自己最初作品中依然受到前衛畫風研究的影響,所以在賀內‧德胡安的藝廊展出他的82幅畫作時,並沒展出〈快樂的鄉村風景〉,而是展出另一幅他在同月畫的〈葡萄園風光(Paysage vineux)〉(現藏於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杜布菲在〈葡萄風光〉裡用擦刮法,加上材質的皺摺作用,他利用精湛的技巧表現出漸進層次間的發生與隱藏,某些色調很原始,不過卻髒兮兮的,因為不停上色的關係而慢慢變髒了--這幅畫已經顯出他之後作品的發展傾向。

 

珍妮特的心得:用小孩的角度來看世界,顛覆了畫畫的許多原則,自由自在的表現出自我,

這樣的直接我喜歡,而且羨慕著

2.安德瑞亞‧吉爾斯基(Andreas Gursky) 99分(99 ¢) 

002.JPG 

吉爾斯基先就讀於宣揚主觀攝影的埃森福爾旺造型學院,後來又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求學,師承與主觀攝影相反的客觀攝影大師伯恩‧貝歇(Bernd Becher),貝歇以工業建築物為主題,影響了一整代的德國藝術界。受惠於這種雙重訓練,吉爾斯基的作品富含個人色彩,區區數內年就飛快竄起,十分成功。吉爾斯基既涉及外觀(山景、停車場、市郊建築物等),也著重於表現內在(工廠、公共建設、音樂廳等),他的攝影作品來回搖擺於兩種視覺之間:前者的宏觀視覺,讓他可以表現出整幅景象的壯觀尺寸,後者的仔細,則讓我們可從細節中感受到他幾乎都稱得上是病態的擔憂了。眼睛永遠不會固定,視覺不停地在外部、內部間迂迴,跟這些構圖嚴謹的照片相形之下,益發突顯出一種微妙的變幻不定感。其實從吉爾斯基1980年代的小幅作品中,就已經可以看出他作品中的繪畫感了,之後吉爾斯基又拍了一些跟過去幾世紀的歷史畫同尺寸的大幅攝影作品,這些作品在在展現出吉爾斯基在色彩方面的天賦,符合他的系列性原則。就這方面而言,〈99分〉就是其中一張極具代表性的照片。一家所有東西都只賣99分錢的美國大賣場內部,商品都排得好好的,井然有序,閃出獨特光芒,這個大賣場內部就成了讓吉爾斯基組成大量彩色小表面的最佳工具。一排排連綿不斷的貨架,彷彿陣陣拍來的澎湃浪濤,畫面看起來令人暈眩,天花板射下的強光,更加強了暈眩感。直到我們看第二眼的時候,才會看到大賣場裡面的顧客,而豐富無比的貨品則似乎快淹沒一切。〈99分〉中,吉爾斯基安排了幾個人,這些人的出現相當富曖昧性:當人不再以群眾、一大堆或聚在一起的身分出現時,這幅攝影作品的主題--人的出現(這些人的出現本身也被工具化了)--就起著比例大小的指示作用,而非作為敘述支持。

珍妮特的心得:解說小姐說這幅作品說的是慾望,當可以給人類快樂的地方變成了超級市場,這些五顏六色的商品正是慾望的最好表徵

3.瓦西里‧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  朝向藍色(Vers le bleu)

003.JPG 

康丁斯基在包浩斯(先在德紹,後來又到了柏林)教了幾年課,做了幾年研究後,因為1933年納粹把包浩斯給關了,所以康丁斯基就定居到法國的塞納河畔納伊(Neuilly-sur-Seine),並在該地工作,直到他於1944年過世為止。他在這段期間內,繼續進行由包浩斯主導的「抒情的幾何主義」造形藝術研究,他也將其定義發表在1926年於慕尼黑出版的《點、線、面(Point, Ligne, Surface)》一書中。雖然康丁斯基極受超現實主義份子還有一些抽象派的畫家歡迎,但他體會到自己的畫作並未廣為人知,於是就朝與藉圖像來表意(分隔畫布,減少形式)的象徵派傾斜,並根據有機元素或怪異的難解符號和微小動物來活化他的造型用語。他最後幾幅油畫就表現出一個詩意且充滿異想的世界。1939年,康丁斯基經過許多手續,剛成為法國公民,他於該年畫了〈朝向藍色〉(註1),這幅畫中展現了他重新賦予抽象畫生命的最新手法,他在畫中加入柔軟的、如觸手般的、踡縮成一團或展開的、膨脹的、細緻的帶狀等,乃至於連逗點或句點都有,他透過加入這些形狀,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抽象畫。〈朝向藍色〉裡面所呈現的宇宙有眾星體和眾星球穿梭其間,而這幅畫則描繪出一種異想天開的宇宙觀點,在這些星體和星球上,則有著小小的房屋,還有好像是火箭或彎月的幾何元素......等等。這麼多五顏六色的形狀都在飄動,全都朝位於中央、極有活力在律動著的藍色那點匯集,飄動中的這些形狀強調出線條的簡鍊與波動感。它們都在單色的背景上,並且被畫上畫出來的粉紅色帶狀物所圍繞。這個「假」畫框,是康丁斯基作品中很獨到的處理方式,「假」畫框似乎自己限制住了這幅畫的空間,然而就這幅畫來書說,「假」畫框則又成了顏色和線條的超時間宇宙。色彩協調柔和,加上混合技法(油彩與瑞普林瓷漆),康斯坦丁讓這幅畫令人耳目一新。1933年起,所有他在法國畫的作品,康斯坦丁都以法文命名,但並非像超現實派畫家那像「為了讓作品更具詩意」,而是為了「類似表明他完全畫完了某幅畫,不會再去動它了」。(註2)〈朝向藍色〉首度於1946年在蘇黎世市立美術館的「布拉克、康斯坦丁、畢卡索」聯展中展出。1948年,在丹尼絲‧赫內畫廊舉行的「當代雕塑與繪畫展」時,〈朝向藍色〉旁邊還擺放著阿爾普(Arp)、德瓦斯納(Dewasne)、雅各布森(Jacobsen)、勒澤(Léger)、馬格內利(Magnelli)、畢卡索、瓦薩雷利(Vasarely)等人的畫作,這幅畫被列入抽象派和超現實派之間。

珍妮特的心得:柔和的配色和口愛的拼貼風格,讓人一看心情就很好

4.  瓊‧米羅(Joan MIRO)夜裡的人與鳥(Personnages et oiseaux dans la nuit)

004.JPG 

這幅〈夜裡的人與鳥〉是米羅在他位於蜜月島帕爾馬、面對大海的大畫室中畫的,這幅油畫因為尺寸很大,所以罕見。米羅終於能讓使勁渾身解數展現自己的宇宙觀點,將身心奉獻在繪畫上,就跟他於1968年在美國逗留了很長時間的那次、也是最後一次赴美時一般解放。用畫筆大把掃過整個空間,畫布上留下斑點、污跡、噴漿。米羅詩意寶庫的偉大特徵也找到生猛有活力的發展,那就是:駕馭全畫、至高無上的鳥兒,鳥兒展翅飛翔,形成有力弧形,銳利的身影硬是侵入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夜裡。這些帶鈎型利爪巨獸的出現打亂了黑夜,打亂了黑夜這個具備祖傳閹割能力的母體形式。這也是有火光前的黑暗「初始」,熾熱光亮的灰燼還在畫上燃燒,這些亮光超出色彩層次,讓發著紅光的火灰消散。除了如此強烈的行為外,米羅還要求整個身體都得介入(手浸在顏料中,米羅趴在地方畫這幅畫,他的攪在上面踏過,整幅畫似乎就是個「勞動大地」),米羅還在等著揭開繪圖煉金術的秘訣,好讓自己可以慢慢地,有耐心地塗抹上他忠實的油彩。直到最後,繪畫對米羅來說成了一個單純的行為,這幅壯觀的油畫,無須做任何刻意的效果安排,就見證了米羅這位詩畫家的投入:使勁猛衝、狂怒、靜止不動,將米羅推到永遠都到比顏料還更遠的地方。這種近身肉搏的繪畫方式,對米羅來說就是將自己投入他所畫的宇宙空間中的一種作法。

珍妮特的心得:這幅作品是這次展覽中我最愛的一幅,喜歡它底圖自由奔放的潑灑風格,大塊的黑色完整的表現上夜裡的氣氛,右邊的人生動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左邊在暗處默默看著的鳥群形成了有趣的對比...真的是一件超優作品,這件作品實物超級大的,整整有一面牆那麼大,從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灌輸在作品中的力量和熱情,滿滿的

#這次的解說員很有深度,不只針對作品本身作解說,還和其他時代的作品風格作比較讓我頓時覺得,愛藝術的人好有魅力哦...呵呵呵

#畫冊&原作:真的很不同,畫冊因為印刷的篇幅關係,作品的細節.筆觸.紋理.堆疊.彩度可以說完全不見了,所以欣賞作品不要光買畫冊,最重要的是看原作

#美這件事:在週邊商品區,我聽到了一段超級不可思議的對話,有一個媽媽對一個小女孩說,你就買這個吧,因為我看大家都買這幅作品的東西,shock,為什麼要和大家買一樣 的東西呢?大家買週邊不是因為對某些作品特別有共鳴,才會想買東西做紀念嗎?不是為了買東西而買東西的吧...那一點意義都沒有啊...

 

法國龐畢度中心網站: http://www.centrepompidou.fr

北美館「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特展」網址:http://online.tfam.museum/arcadi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tandz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